荒园中的坚守与绽放——读李木生老师的《孔玉兰》有感
2025-07-01 10:10:20
  • 0
  • 0
  • 1

作者:张海燕

        编者按:再也难见有血有肉的文学评论,而文学评论既是文学的一个部分,又是可以助力文学健康成长的园丁。我甚至失望到将当下流行的文学评论比喻为中国男足。但是,总会有金子在山野间发光,文友张海燕的这篇评论,就是山野间一道亮闪闪的金光。新的视野,扎实的深度,对文本的评析、发掘与创见,更有直面当下敞开心扉的真诚,都使这篇一千七百多字的评论,有着沉甸甸的分量。这是《木生垦荒》公众号“文学课堂”的开篇之作,将评论与原创同时端出,意在引发读者与文友探寻文学创作之路的兴趣。


有幸第一时间读到李木生老师的《孔玉兰》,更有幸跟随李老师拜访过这两株白玉兰,于是更能深刻理解这篇充满诗性哲思的文章。

李老师以孔子文化园中两株玉兰树为载体,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韧性与精神坚守的隐喻世界。荒废的文化园与坚守的四合院形成鲜明对照,而院中两株命运迥异却又最终共同绽放的玉兰,则映照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文章超越了简单的景物描写,在花开花落的自然现象中注入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存在主义思考。

“大成路旁102亩的孔子文化园几成废园,破败脩然”,唯有孔子书院“还在坚守”。在现代社会中,精神家园的荒芜与少数坚守者形成强烈张力。李老师点明时间为2022年至2025年,这其中也包含着一段新冠疫情肆虐的非常时期,更赋予“坚守”以特殊的历史境遇。荒园中的四合院成为文化传承的微型堡垒,而院中两株玉兰则升华为精神图腾,它们的生存状态隐喻着文化在当代社会的处境。

李老师对两株玉兰的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东玉兰年年绽放,“天上地下绽满着密密麻麻的玉盏”,而西玉兰却“留在长长的冬季里,连一个花蕾也没有”。这种差异并非品种或栽种条件所致,而是“不知为什么这棵就一步步地迟了下来”。李老师赋予玉兰以人格化的思考,猜测西玉兰“或者在小时候心上留下了阴影”,“一腔的繁花,竟也硬硬地憋着只向内开放”。这些拟人化描写使玉兰超越了植物的意象,成为具有心理深度和精神历程的生命存在。

李老师对西玉兰的特别关注构成了情感主线。“俯察它的干与根”,“仰视它%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