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利民新著《我家就在校园住》序
2024-04-20 19:13:43
  • 0
  • 0
  • 3

终于等来刘利民兄弟的散文集《我家就在校园住》的出版。不想以写序的心态落笔,只想以品茶的心情记叙。

不管环境怎样错综复杂,我们相遇在报纸的副刊,并一起创造了一个学习、编辑、创作的小气候。而对于文学的共同爱好,又让我们彼此的心纯净相通、热烈相吸,也就共同拥有吧一段一生难忘的激情燃烧的岁月。

单位总会与大环境相连,也就难免大环境下的弊端,勾心斗角,君子小人,不一而足。我们不管这些,七八个人,赤诚想待,除了努力地在这块园地上多做事情之外,还有了相互督促着读书与写作的习惯。每周总有那么几次,大家相互询问:读书了吗?读了什么书?有哪些心得?利民的散文,就与广泛地阅读有关,这使他很早的时候就有了大与阔的眼界。我们好说一个人的起点,而精彩与持久的阅读,就让利民有了高的起点与不俗的艺术追求。如在大陆作家鲁迅、沈从文、孙犁、汪曾祺、王小波等人之外,他又涉猎了台湾作家龙应台、余光中以及海外作家王鼎钧、木心等人的作品。

常常会感到着生命的卑微与无奈。虽然搅和在广泛的卑微与无奈之中,但是作为一颗热爱文学的灵敏的生命,也会在一种主流的漩涡中艰难地清醒,并因寻求独立而产生某种悲哀与忧伤。这样的时候,利民就会将这种对于生命的珍贵与生命意义的追寻,形成于文字,并在文字中体现着生命的抗争、生命的热烈与生命的激荡。我们曾经在一个时期里,将编辑与创作结合起来,结合的办法便是“同题散文”的采访与写作,选择一个共同的题目,大家分头创作,而后聚集在一起朗诵与研讨。让我不能忘记的是一次“春夏秋冬”的抽签写作,我抽到了“夏”,利民是“冬”。他望着我,灿烂地笑,我一下子悟到了他喜欢“夏”,正好我更喜爱“冬”,也就一拍即合,交换了题目。那个《夏》,让他写得心潮澎湃,热情如火,一种生命的力量让人振奋不已。后来这组散文被《散文选刊》转载,利民的这篇《夏》尤其得到众多读者的热议。有时,我还会想:人在江湖上哪能不挨刀,可是这方文学的园地,却是我们将养生息的精神家园,也因此而让这些文字有了真诚之中的温暖与纯粹。这方园地,可以是一个前沿,让我们精神的探索从这里出发;这方园地,也是一个避风港,让我们身处泥淖荆棘之中仍可有一个少受污染、独立思想甚至是怡然自得的地方。

处在能让人的棱角磨成鹅卵石的环境中,利民的泪窝子仍然那样浅,易于感动,甚至有时会有一份天真。他也许会因此失去世俗中的一些利益,但他却正因此而成就了自己的文学。那个西北歌王的王洛宾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其实,这句话还可以这样说,“只有真正懂得悲哀的人,才能真正懂得文学,尤其是散文”。这种懂得,当然是作家必需要让自己心上的悲哀与时代与民族的悲哀相通相连起来,才能使笔下的文字,有了人的味道。我就从利民的文字里,体味到了这种悲悯的情怀。那位辗转于病榻之上几乎成了植物人的教师,就曾让他牵挂与唏嘘,“我们相见了,我拉着你的手,我说着我的名字,我背着你写的诗。突然,你的手用劲儿了。突然,你的嘴想张开了,你的眼里流出了泪滴”——读这样的文字,谁能不感动?

利民曾经是一名教师,换为新闻岗位之时,更让他对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与更重的情谊。对于孔孟之乡校园的新风,每一缕都会牵动他的情思;对于校园中那些耕犁不已的园丁们,他更是不惜笔墨地浓墨重彩着。他也因此,让自己的文字在教育界获得了更多的知音与肯定。

如果找一个散文与其他文学门类相通之点,那必然是对于人性深刻地认识、刻画、再现与塑造。而利民的散文,就被人性的真实与美好笼罩着。

利民的散文当然也有我觉得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散文中的新闻味儿有时重了些,比如散文的节奏与笔墨的节制等。

我曾经看到多少人干了一辈子新闻,红红火火,几十年下来,再一回头,竟是两手空空,甚至没有只言片语可以留存下来。有了这部散文集,利民就已经高超于时流,何况这才是一个开始,他清楚自己的来日会创造出更多更好、不赶时髦、属于自己也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字。

我祝贺利民新书的出版也祝福利民更深更远的开掘。

己亥之夏于方圆垦荒斋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